• 醫學專家:香港疫情大暴發可能性低 病毒變異已趨穩定

    分享到:

    醫學專家:香港疫情大暴發可能性低 病毒變異已趨穩定

    2022年12月07日 16: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香港12月7日電 (記者 韓星童)近期香港疫情升溫,單日新增病例數字于高位徘徊。多位香港醫學專家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均認為,香港經歷過相當規模的自然感染和較高的疫苗接種率,已構建混合免疫力,對減重癥、減死亡起到作用,因此疫情大規模暴發的可能性低。

      過去一周,香港每日新增病例數字徘徊在1萬宗左右。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指出,疫情升溫是因為大部分人通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抗體后,經過一段時間免疫力逐漸下降,從而感染病毒。但這并不改變一個事實,即在經過自然感染或相當高的疫苗接種率下,香港已擁有混合免疫力,形成了群體免疫屏障。

      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講座教授許樹昌同樣談到混合免疫力的重要性。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雖然每日新增病例近萬宗,但整體都屬輕癥。據他所知,目前確診病人中需入住深切治療部的人數僅約20至30人,而對比年初疫情暴發期間,平均一間公立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人數已超過這一數字。

      當然,感染后病情較輕也與病毒株的變異有關,許樹昌及金冬雁均認為,疫情發展至今,奧密克戎已較最初幾代病毒如阿爾法、德爾塔顯著減弱。

      近期,再有新的變異病毒株隨輸入病例流入香港,包括XBB、XBD、BQ.1.1等,當中以涉及XBB病例最多。根據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數字,截至6日,在輸入病例中累計發現225宗涉及XBB,在本地病例中累計發現113宗涉及XBB。

      金冬雁解釋,這些病毒株的變異均屬“漂變”,在這一過程中,病毒特性、傳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性等都不會再有大的改變,因此無須擔心,“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工具來應付它,把它對人類正常生活和經濟活動的影響降到最低。”

      既然如此,香港死亡病例在過去兩周內仍出現增長,又該何解?原來不同地區在計算新冠病毒的死亡病例時,計算標準和習慣都存在差異。金冬雁表示,香港是只要在首次陽性樣本收集日期的28天內死亡,就計入新冠死亡病例。

      許樹昌則對此提供了研究估計數字:現時公布的死亡病例中,約六至七成與新冠肺炎有直接關系,其余病例死亡則屬因自身長期病患,如中風、腦出血引起,并非直接死于新冠。

      而死亡病例大多屬患有長期病患、且未接種疫苗的長者。根據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數字,全部死亡病例中,超過95%為60歲或以上長者,超過90%有已知長期病患,超過60%從未接種疫苗。

      香港在經歷過年初疫情后,有序地放寬防疫措施。香港特區立法會(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盡管半年間,疫情出現反復,現時病例數字較低位時上升約八倍,死亡病例僅上升兩倍,這意味著死亡率實則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入境人數上升,但輸入病例數字卻保持穩定。林哲玄相信,在這一基礎上,適當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屬合理,不論是從醫療角度,還是從平衡經濟活動和市民日常生活角度,都非常重要。(完)

    【編輯:陳文韜】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语自产拍在线视频中文,手机免费天天看高清电影,国产免费三级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