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古老樂器演繹東方婉約詞 跨文化碰撞出絢麗火花

    分享到:

    西方古老樂器演繹東方婉約詞 跨文化碰撞出絢麗火花

    2022年12月08日 11: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西方古老樂器演繹東方婉約詞跨文化碰撞出絢麗火花
    充滿異國風情的西洋管樂將少女嬌憨情演繹得別具風情。 徐明睿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當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易安居士)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秋千》用大管演奏出來,沉穩、朦朧的樂聲演繹詞人在花下醉酒的悵然和如花少女的掬憨態,在《2022大管獨奏、重奏上海音樂會——大管歡鳴頌新城》上,東方詩詞的韻律與西方古老管弦樂器音質碰撞出奇妙的效果。

      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系主任、國家一級演奏員劉照陸教授是該場音樂會的領銜演奏者。8日,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音樂會上,西方樂器和演奏方式,與中國古典文化藝術融合,展開一場跨時空,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碰撞。

    指揮家陳燮陽認為,中西合璧的演出應登上世界舞臺,讓西方觀眾更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 關耳 攝
    指揮家陳燮陽認為,中西合璧的演出應登上世界舞臺,讓西方觀眾更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 關耳 攝

      原創大管與鋼琴套曲《易安居士》是一組根據李清照生平,所作宋詞創作的組曲,包括12個曲目。在《2022大管獨奏、重奏上海音樂會——大管歡鳴頌新城》上,音樂家們演奏了前三首。充滿異國風情的西洋管樂將“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惜花傷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少女嬌憨情演繹得別具風情。劉照陸說:“大管雖是古老的西方樂器,但其壯闊悲涼的底色也很適合展現講究意境的中國詩詞。”

      大管又名巴松,是一種木管類樂器,在西方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木管的低音區音色陰沉莊嚴,中音區音色柔和甘美、悠揚而飽滿,高音則富于戲劇性,適于表現嚴肅遲鈍憂郁的感情,也適于表現詼諧情趣。盡管在交響樂團中,大管占比很小,但這一小眾樂器卻十分古老,早在巴洛克時期就坐鎮整個低音聲部。

      劉照陸教授告訴記者,大管到19世紀才傳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得以快速發展。因為音域廣、極富歌唱性,低音沉穩、高音朦朧纖細,大管是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多位音樂家的心頭所愛。他們將許多創作精彩部分“留給”大管。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春之祭》的引子就是用大管來完成。這位演奏家介紹:“唯有大管的音色,才能將初春清晨森林中,霧氣朦朧的氛圍描摹得那么真實,當舒緩遙遠的旋律慢慢鋪陳,心底涌動的那種充滿希望和喜悅的情感噴薄而出。”據悉,《四小天鵝》開頭的音符就以大管鋪墊,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亦將大管推上C位。

    西方音樂脈絡與中國旋律契合,碰撞出特別的聽覺效果。 關耳 攝
    西方音樂脈絡與中國旋律契合,碰撞出特別的聽覺效果。 關耳 攝

      在《2022大管獨奏、重奏上海音樂會——大管歡鳴頌新城》中,既有改編的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改編自現代京劇的《打虎上山》、民間小調《對花》;又有改編自交響樂的西洋樂曲。劉照陸表示,優美的音樂跨國界,西方音樂脈絡與中國旋律契合,碰撞出特別的聽覺效果。

      不過,目前,在中國,大管仍是小眾樂器,了解、學習者不多。對此,作為上海音樂學院教師,劉照陸坦言,在大管工藝復雜,在制造技術上,與國外幾百年的積淀相比,中國的相關樂器企業在技術上仍有差距。他希望中國樂器企業能夠能進一步提升制作技藝,降低成本。劉照陸認為,音樂是語言無法表達的人文思維。大管能為孩子們打開彩色世界的窗戶。

      指揮家陳燮陽是《2022大管獨奏、重奏上海音樂會——大管歡鳴頌新城》的名譽顧問,他8日接受采訪時認為,這樣中西合璧的演出不僅應該到中國更多地方巡演,展現其獨特的魅力,更應該登上世界舞臺,讓西方觀眾更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完)

    【編輯:邢蕊】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国语自产拍在线视频中文,手机免费天天看高清电影,国产免费三级a在线观看